人工智能还是机器战甲?从日本前沿医疗技术看人类未来

作者:日本富士国际健康管理有限公司社长   张志浩

人工智能近些年无疑大出风头,它已经不再仅仅是远在天边的深蓝电脑或者阿尔法狗,还要包括近在身边的微软小冰和小爱同学。人类终于向极限发出了挑战:人工智能来源于对人脑的模仿,现在又在很多领域超越着人脑,那么,这会是人类的未来吗?

让我们先了解一下日本近年的几个医疗科技进展吧


第一:2018年3月,日本CYBERDYNE株式会社设计制造的下肢辅助行走外装甲获得美国FDA医疗器械认证,意味着这一技术已经走向实用。


其工作原理是通过贴在皮肤的电极捕捉神经向肌肉发出的电信号命令,从而驱动外装甲协助行走。


事实上能够奔跑,甚至翻跟斗的机器人早已不是新闻,今天我们将外装甲的旧闻重提,只是想提醒以下事实:我不知道在您如何称呼心目中造物主,进化、上帝、抑或是别的什么,但造物主设计人类时留下了一个非常明显的后门程序人类对肢体的命令是以机器非常容易捕捉和理解的电信号的方式发出的。



第二:2020年4月,日本岛津制造所开发的小型人工心肺装置(ECMO)进入临床实验。

新装置仅6.6公斤,方便携带,而且进入人体实验前已经在动物心肺全停的情况下支持了生命长达数月之久,临床试验获得成功并不会令人有任何意外。

人类还需要心脏和肺吗?不,我们不需要了。只要ECMO不停机,生命可以一直维持下去,相应设备已经成熟,进入了便携水平。
人类还需要肾脏吗?不,我们不需要了,只要每周一至两次的血液透析,肾衰的患者也可以一直生存下去。
人类还需要消化道吗?不,我们不需要了,只要把葡萄糖、脂肪、蛋白质、维生素以合适的比例混合组成静脉全营养,手术后胃肠道全部缺如的人生存也早已不是问题。



那我们还需要什么?唯有我们的大脑而已

当然,也包括储存在大脑之中那些可以界定“我”和“非我”的全部记忆。脑电波指挥机械也不是新闻了,大阪大学特任教授西伟修一开发出的仿真手,可以获取脑电波信号将一瓶饮料准确的递进测试者的口中。电影《机器战警》中的墨菲出现在我们面前已经并不遥远。


而且,令人震惊的是造物主居然在这里给人类留下了第二个后门程序我们的神经细胞和心肌细胞一样,是我们体内寿命最长的永久细胞,不需要分裂,不需要再生,也不会得癌症。



让我们权衡一下发展人工智能和机器战甲的利弊得失吧


人工智能其实还远谈不上强大,深蓝能够战胜国际象棋大师,抑或阿尔法狗能够战胜围棋高手,关键在于它们在人类的帮助下将非常容易数码化的国际象棋和围棋数码化了。对于一些需要综合能力的判断问题,比如照片上是不是一只猫人工智能还不如三岁的孩子。

近年发展迅速的人脸识别技术识别的并不是人脸,而是人脸上一些关键点之间的距离和角度:拿一张打印的照片,甚至是把一个气球或者西瓜放到胸口以上都能让人工智能大惑不解;何况,人工智能发展成功之日,也是人类担心《终结者》电影场景是否会变为现实之时:残存的人类组成抵抗军,对抗无所不知,无处不在,指挥着强大机器人部队的人工智能“天网”。


而机器战甲再强大,也完全受《机器战警》墨菲大脑的指挥,只是人类力量的延伸;就算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完美无缺那又如何?人类多了一个工具而已。而大力发展机器战甲,一旦马克斯人机接口技术取得成功,想象一下我们为了增加知识面购买东芝灌装好了的数据硬盘,或者为了增加智力购买英特尔的辅助处理器,抑或为了饱览河山租借大疆的无人机外挂的场景:这是人类对自身的一次革命。



是的,如果说第一次浪潮是农业革命,让人类过上了吃饱穿暖的日子;
第二次浪潮是工业革命,人类生存需要的物质产品都被极大的丰富和提高了;
第三次浪潮是信息化,数码化和互联网把全球的大脑以光速链接在了一起的话;
那么通过机器战甲获得能力的无限提升甚至是永生,将是人类发展史上的第四次浪潮:它将彻底的改变人类本身。


这才是未来:
保留大脑的机器战甲,人类自身进化的下一个形态。